為期六周的《英雄聯盟》S10世界賽已在10月31日完全告結,最終來自韓國LCK的一號種子DWG以3:1的比分擊敗了LPL的三號種子SN奪下冠軍,對比S8異軍突起的IG、S9選手個人實力一直飽受質疑的FPX,整體來說S10是一屆比較沒有懸念的世界賽,冠軍DWG從夏季賽開打以來就被一路看好,最後也順利過關斬將,以近乎全勝之姿拿下了總冠軍。

回顧整個賽季,DWG其實春季賽打得並不好,僅以50%的勝率坐落在LCK第五名的位置,不只連季後賽都沒有進去、甚至碰上像SB、HLE等後段班的戰隊都曾陷入苦戰,那為何一進入夏季賽成績突飛猛進?16勝2敗爆衝到第一?平均28分鐘終結比賽、前15分鐘經濟領先3000、防禦塔掉失僅2.4座、小龍掌握率高達9成?比賽內容充滿了宰制力,也難怪各界都認為S10冠軍非DWG莫屬,總結來說成王之道關鍵就只有四個字 -「貼近版本」。

綜觀《英雄聯盟》十年歷史,除了S4的SSW和S5的SKT無法用常識去理解,選手實力已經到了隨便玩都碾壓對手之外,大多數的冠軍隊伍都是掌握了版本的隊伍,換句話說,掌握了版本的人就能掌握天下,版本、版本,也有人稱之為META,那究竟什麼是META呢?我覺得最好的例子就是S1冠軍FNC創造的「EU流」。

今日的玩家一聊到《英雄聯盟》,一定都會知道什麼打野、中上下路和輔助等五個位置的定位,甚至遊戲官方也在積分賽中預設好了這五個位置供玩家選擇,但在《英雄聯盟》還在懵懵發展初期,當時的玩家包括職業選手都沒有這個概念,起初大多數《英雄聯盟》的主流族群都是從《DOTA》跳過來,戰術方面自然也是沿用了《DOTA》的套路,比如中路給射手位獨吃經濟快速發育,再採用212、113分路提供1到2個遊走位幫忙保護中路,但FNC率先打破了這個想法,提出專職輔助、打野的概念,最後也順利拿下了S1的總冠軍,奠定了往後10年《英雄聯盟》這款遊戲的基本核心概念-「EU流」。

那什麼是S10的版本呢?說到這就不得不先提S10的幾個關鍵改動,包括史詩級野怪的重生時間提早、刪除野區落後經驗補償機制、8級前團隊擊殺經驗下調等,如此改動造成了幾個影響,第一是要求線上選手絕對的對線能力、第二是反野成為了一種必須的手段,因此野區動線的規劃十分重要,這個版本的打野是非常忙碌的,他除了要刷自家野區之外,還要想辦法刷對方野區,保護小龍、預示者,GANK在團隊擊殺經驗下調後反而成為了最後沒事做才去做的選項。

那有的人會問,為什麼春季賽的DWG沒有採用他們現行的「野核」風格呢?差別就在於春季賽版本時仍有幾個「節奏型打野」英雄是非常強勢的,《英雄聯盟》說白了就是一款數字遊戲,數值強的英雄就是OP,就像S7的復仇之矛一樣,強到一場也放不出來,每一年春季賽的季中版本都會有幾個特別OP的英雄牽動著賽局走勢,但隨著版本更迭到了季未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樣貌,比如S8的RNG就是一支標準吃到季中版本「英雄紅利」的戰隊,但等到世界賽版本異動後,戰術準備不足的缺點就原型曝露,DWG則相反,靠著牢牢抓住版本走勢笑到終點,成為了S10的總冠軍。

那有的人可能也會質疑,每年這樣季中、季未大幅度改動,是否對某些戰隊不公平?但我們要了解,所謂的「META」並不像課堂的習題有著標準答案,它更像是一座隱藏在濃霧中的迷宮,隨著遊戲的更新、選手與教練的理解不斷改變,這也正是《英雄聯盟》比賽的深奧之處,就像圍棋或象棋等博奕遊戲,即使棋手之間已經對弈了上千年,至今對定石的理解仍有不斷進化的空間,《英雄聯盟》也一樣,職業戰隊比的不只是選手在場上的操作,更多的是後勤組的分析與研究。

那究竟什麼是「野核」呢?簡單來說就是除了下路ADC之外,上中輔三個位置都是圍繞著打野選手在進行比賽的,過去我們對打野的理解是偏向支援型角色,比如S8的寧王、S9的小天,都是犧牲自己保住THESHY或DOINB等團隊C位發育,但DWG的理解是S10《英雄聯盟》的核心位置是打野,仔細研究DWG的比賽就可以發現,不管是SHOWMAKER還是NUGURI在兵線控制、偵查眼位等對線的思路,很多時候都不是從追求自己打線舒服的角度出發,而是思考著如何保護CANYON的發育和動向。

很多人對DWG的理解是選手個人實力很強,這一點當然是無庸置疑的,再神的教練、戰術組也不可能找五個銅牌選手然後給他們練半年相同的「META」就能拿下總冠軍,但這種思維就陷入了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的循環悖論,選手的對線功力自然是奪冠的基本元素,但《英雄聯盟》至今已發展十年,要說選手與選手之間仍存在著像前面提到的S4或S5時的巨大差距,我認為是不存在的。

其實DWG也會犯錯,比如本次世界賽小組賽,不管是SHOWMAKER還是NUGURI都曾在對線期間就被單殺的紀錄,對上PGS那場更慘,SHOWMAKER的失誤導致CANYON也送了進去,但DWG厲害的地方就在於,不論戰局如何變化,他們始終都會貫徹自己的那一套打法,套句LPL賽評的點評就是很像一台「精密運作的機器」一般,這也是為什麼其他賽區難以模仿「野核」戰術的問題所在。

當DWG在LCK一支獨秀,整個LCK賽區都在執行「野核」戰術之時,LPL或LEC、LCS的後勤組一定也注意到了這個趨勢,但戰術思維這種東西不是把英雄組合拿來照抄就能有成效,舉例來說像葛雷夫這個英雄,他在路人局的勝率其實並不高,因為沒有體系、沒有隊友可以配合他,DWG這台機器可以精準地執行每一個細節,裡面自然有很多KNOW-HOW是外人不得而知的,就像你把台積電整套生產線照樣搬到中國,難道你就能複製出第二個台積電了嗎?

G2的輔助MIKYX在被淘汰後參加LEC官方談話節目時坦承,G2在世界賽開打前與LCK、LPL的戰隊練習時才發現「我們的META好像落後了別人三個月一樣」,當時LEC的主流理解是野核真的很重要,但LCK之所以能那樣玩,是因為他們的比賽節奏很慢,LEC這邊喜歡打架、喜歡在對線期殺個你死我活,所以我們不能放棄2v2等小規模團戰優勢,最後給出的答案就是伊芙琳、人馬、死歌這種刷野快又可以GANK的英雄,一直到世界賽與真正主打野核的戰隊交手時才發現打不過,卻已經沒有時間給他們修正了。

LPL的情形又不太一樣了,LPL的狀況是抄了、但抄得不夠徹底,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,主要是兩邊的賽區文化有很大的不同,LCK的戰隊是以教練為主,教練設計出了一套META、選手就必須要去適應,就算是FAKER這樣世界級的跨領域知名選手也不能挑戰教練的權威,這與韓國社會上下關係明確密不可分,但LPL這邊是以選手為主,教練會檢視自己手上的可用資源,打造出一套最能發揮五個隊員實力的META。

像TES的KNIGHT不會遊走、SN的BIN不會坦克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但一直到被淘汰的那一刻都沒有得到改善,所以到了關鍵時刻,比如八強賽TES對上FNC、四強賽SN對上TES,不管是TES、JDG或SN對這套抄襲LCK的戰術都沒有百分之百的自信,LPL最後還是走回了靠選手壓制、打野抓節奏拼團戰的老路子。

但我不是說LCK的培育方式一定優於LPL,至少從過去兩年來看,冠軍都是LPL的,而且從觀賞性來看,也是LPL的比賽比較好看,選手與戰隊的個性比較鮮明,反觀LCK很像十支一模一樣的隊伍在比賽,只是比誰的細節處理更好,包括本屆代表LCK出賽的另外兩支隊伍GENG和DRX的打法根本上也與DWG如出一轍、沒有什麼區別,就算DWG今年拿到冠軍,我們也只能說他們更貼近了版本答案,但明年版本變化之後DWG能不能繼續維持他們的統治力,這一點其實我是抱持問號的。

因為嚴格來說SN不算一個很強的冠軍挑戰者,他們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點就擺在那邊給對手攻擊,只是對比JDG或TES來說,SN在世界賽中維持了更好的競技狀態才能脫穎而出,上路的BIN雖擁有著極高的個人天賦,但他的英雄池中缺乏坦克或工具人,四強賽唯一拿出了一場鄂爾被完爆,透過第一視角可以看出他連基本的連招都有問題,簡單來說就是不會玩,如此一來叉燒在BP時必須把BIN留在康特位,轉到藍方時甚至必須花一、兩個BAN位來保護BIN,嚴重壓縮了團隊戰術的多元性。

下路煥烽與蛇蛇這對組合是SN中最弱的一個點,其實在四強賽的四場比賽裡,煥烽在對線期就已經被JKL完爆了三場,只是JKL不停在團戰中犯下的低能失誤被放大,幫忙沖淡了煥烽與蛇蛇對線的諸多問題,叉燒當然也明白這一點,所以下路組合一直不停在雷歐娜、EZ、燼這三個英雄中間循環,不是說蛇蛇多會雷歐娜或煥烽EZ玩得多好,而是這三個英雄容錯率太高了、不容易死,但DWG的BERYL不是TES的預言家那種拉克絲貼臉Q都能Q歪的菜雞,整個系列賽中,我們甚至可以